2023年两会委员代表“话”医疗信息化建设

阅读人数:0人 发表时间:2023-03-10 10:26:50

2023年两会正在进行中。作为医疗行业建设重点之一,医疗信息化受到关注,很多委员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。本文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委员的建议,仅供参考。

1、陶仪声:优质医疗资源“沉下去” 群众幸福感“升上来”

全国政协委员、安徽省政协副主席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陶仪声关注到,目前卫生健康领域的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行业标准,存在着部门与部门之间、部门内部信息化技术标准不统一问题,有的医疗机构内部等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、不兼容,第三方服务公司之间也相互设置技术壁垒,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和信息互联互通上的被动。

陶仪声建议,根据目前城乡之间、区域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、发展不充分的状况,制定刚性政策措施,从初始端就保证资源配置到位。

在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,陶仪声呼吁,按照技术标准统一制定、服务平台统一建设原则,构建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,整合现有的全部信息资源,打破壁垒,联通区域之间、部门之间、系统之间数据资源,实现全国一张网,资源共享、互联互通,提高群众获得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。(来源:人民网)

2、王建安:健全我国非传染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

全国政协委员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指出,当前我国急救资源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、大城市,农村急救资源不足,急救网络不健全。急救资源来源复杂、缺乏统筹管理,重大应急状态下缺乏有效衔接。院前急救模式多样、各有利弊,各地救护车装备配备标准不一、质量参差不齐。另外,现有救治体系未充分考虑应急状态下激增需求的情况。

再加之,当前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,群众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偏低。我国应急医疗救治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运行机制,都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提升空间,亟待完善和加强。综上所述,现提出以下建议:健全应急医疗救治网络体系、建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队伍、提升急救医疗体系信息化水平、提升社会急救能力。(来源:中国网)

3杨金龙:推进“智慧医疗+”体系建设

在全国政协委员、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主委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看来,建设好“智慧医疗+”,不仅可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同时也能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水平更高的医疗服务。杨金龙介绍,我国的“智慧医疗+”建设始于一二三线城市的二级以上医院。截至2021年底,“智慧医疗+”产业投资已超千亿。而随着国家一系列“智慧医疗+”相关政策的密集发布,进一步加快推进“智慧医疗+”体系建设势在必行。

杨金龙认为,“智慧医疗+”体系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,是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。但目前还存在缺乏上级宏观指导、资金掣肘等问题。“部分云平台搭建较晚,基础数据共享困难;‘智慧医院’建设进度不一,服务能力差距大;监管法律法规欠缺,患者隐私缺乏保障。”杨金龙建议,要完善顶层设计,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;加快智慧医疗云平台建设,提高使用效率;加快“智慧医院”建设速度,引入支持系统;完善“智慧医疗+”政策法规,健全监管体系。(来源:人民政协报)

4陈椿:探索“互联网+大健康”产业模式

全国政协委员、台盟福建省委会副主委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提出多点建议,其中两大点为:一是实施国家数字卫生战略,探索“互联网+大健康”产业模式。明确我国数字健康治理目标,梳理相关业务逻辑,达到数字健康医疗的安全、无缝、保护和普惠、均衡、共享的目标,建立包括患者賦能、预测分析、卫生人力、交互操作性等四个维度的数字健康指标,并据此进行管理。

二是推动康养行业数字化发展。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,慢性病发病率持续处于高位,发展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。应加强健康老龄化数字赋能,推动康养行业数字化发展,提供更加扁平化、透明化、便捷化的健康数据服务。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搭建公共信息平台,开启定制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,提升健康管理、康复照料、护理看护等养老服务质量。普及远程医疗、远程保健、电子病历应用、可穿戴医疗设备、互联网健康数据分析,加快数字药品研发,提倡健康消费,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。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产业的高端化应用,注重发展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、机器义肢、人造器官等,以便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、失能人群。(来源:中国卫生杂志)